天天即时看!激发人工智能“头雁效应”


(资料图片)

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先机,意味着驶入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要补齐基础软硬件和开源生态短板,通过场景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头雁效应”溢出和扩散,让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日益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力跃升的全新引擎。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先机,意味着驶入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也先后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大关键性要素——数据、算力、算法,相继印发政策文件,发力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因此,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明确任务、优化路径成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当前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原创算法和开源系统领域贡献较少,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产业基础薄弱,高水平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等。对此,需整体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培育,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等,以补齐基础软硬件和开源生态短板,通过场景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头雁效应”溢出和扩散,让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

首先,强化资源统筹,筑牢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底座。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统一框架内,统筹整合不同区域创新资源,打通“硬件—系统—产业”全链条,避免人工智能区域产业集群的重复建设或存在空白,构建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全局的稳健性和影响力。

其次,构建高效协同的多类型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撬动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金融支持格局。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民生服务、社会治理中的深度应用,构建多元化场景需求体系和产业生态。

再次,强化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完善高校人工智能学科教育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举办高水平赛事,发现、汇聚和引进优秀人工智能团队和人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

最后,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健全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动态监管体系,对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全流程开展依法依规、包容审慎监管。围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科技伦理、就业促进等领域建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坚持安全可信和创新发展并重。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防范和打击违法行为,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