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理财受挫、纯固收逆袭 二季度股债走势何去何从?
经历了去年四季度的净值急跌,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的规模逐步趋稳。战略(增加存款持仓、拉长封闭期)转换下,纯固收类理财表现颇为亮眼,而权益类理财仍走势坎坷。
截至今年一季度,从收益来看,就纯固收类产品而言,招银理财“招睿青葵系列两年定开13号C款”,近6月年化收益率为11.75%;就权益产品而言,现存于理财市场的23只权益类理财产品接近2/3仍处于破净阶段,多只产品净值“腰斩”。
目前,理财子仍面临稳规模和稳收益的双重挑战。理财登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理财规模为27.65万亿,较2021年末下降1.35万亿。进入二季度,理财子又将如何布局股债?
(资料图)
调整战略后纯固收表现亮眼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今年来,全市场共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6228只。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占比96.27%;混合类产品占比2.03%;权益类产品占比0.34%;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占比1.37%。固定收益类产品仍占据主流。
从2022年11月开始,伴随流动性收敛,债券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以市值法计价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调,并形成了“流动性收敛-净值下跌-产品赎回”的螺旋。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就报道,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配置风格和估值方法,理财子的产品一般分为现金管理类产品(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低风险产品,投资标的、杠杆存在严格要求)、定开型理财(市值法计价,封闭期3~6个月不等,债券资产为主)和混合型理财。
然而,经历了2022年股债双杀的剧烈回撤,理财子目前进入保守状态。新发行的产品以1~2年封闭型的摊余计价法产品为主,增加了存款的占比,并且新推出主打“现金管理增强”和“混合估值法”概念的理财产品,目的是为了吸引求稳且渴望相对高收益的理财客群。此外,由于美联储加息进入后期,海外债券市场走俏,获得QD资质的理财子还将发行QD理财。
以投资周期两年的纯固收产品为例,招银理财“招睿青葵系列两年定开13号C款”,近6月年化收益率为11.75%。招银理财“招睿增利QDII两年封闭1号A款”近6月年化收益率为5.58%;青银理财“海融财富·创赢系列青鑫共享2021年105期”近6月年化收益率为4.33%;“安盈固定收益类两年定开净值型200035”于2022年四季度重仓“存款+中高息城投债”,近6月个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04%。
相关分析也显示,从持仓来看,该产品在2022年三、四季度的持仓变化明显。在三季度末,该产品重仓城投非标资产;四季度末,该产品转而重仓存款。根据2022年四季度的报告,该产品投资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比例最高,达63.37%;其次是债券,投资比例为36.6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022年三季度末,该产品投资了49.65%的债券、41.14%的非标资产(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以及9.21%的现金及银行存款。
权益产品净值仍待回升
尽管权益产品仍只是少数,但收益情况亦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尽管中国经济逐步复苏,A股亦从底部反弹,但国内权益市场修复较为波折,主要是由于板块轮动速率放缓但存量资金的配置方向也尚未形成“合力”。
权益类理财的“寒冬”还未过去。从业绩表现来看,截至3月31日,贝莱德建信管理的“贝盈A股新机遇权益类理财产品2期(最低持有720天)”领跑,凭借近6个月3.87%的净值增幅夺魁。然而该产品净值已跌至0.8970,累计下跌约10.2%。且最大回撤率近6月依旧超过8%。民生银行持有的“金竹FOF一年持有期1号理财产品”位列第二,以近6个月3.65%的净值增长率占据第二的席位,其累计净值依旧维持在初始水准,变化较小。
统计显示,现存于理财市场的23只权益类理财产品有接近2/3仍处于破净阶段。截至3月31日,未破净产品包括:民生理财“金竹FOF一年持有期1号理财产品”和“金竹FOF一年持有期2号理财产品”、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人民币个人理财计划2022年204期”,工行理财“工银财富系列工银量化理财-恒盛配置理财产品”以及来自招银理财“招卓沪港深精选周开一号权益类理财计划”。
此外,光大理财权益产品业绩也大幅下滑。“阳光红系列”权益类理财产品均位列倒数。根据光大理财官网的数据,“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近6个月净值增长率为-19.83%,而近一年投资回报率已跌至-17.1706%,净值跌至0.6;另外一只权益类产品“阳光红新能源主题”累计净值已跌至0.74,累计下跌超过25%,近一年投资回报率仅为-19.1278%。
多家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个金渠道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近期权益类产品发行有所回暖,但对于渠道方而言,由于市场不确定性较大,渠道并不那么乐见纯权益产品,“固收+”仍是首选。此外,相比起公募基金和明星私募,理财子的权益产品并不具有吸引力。
二季度股债如何布局
进入二季度,理财子又如何研判大类资产的表现?
就经济而言,上周公布的中国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至51.9,显示实体复苏仍有待强化,但略高于市场预期的51.6,且仍在荣枯线上。非制造业PMI进一步走高至58.2,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创下自2011年5月以来新高,也明显优于市场预期的55,可见服务业领跑复苏。
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债券行情“鸡肋”。上周国债收益率曲线牛陡,1年期国债利率下行4BP左右到2.23%附近,10年国债利率下行1BP到2.85%,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缓和,市场加杠杆压低中短端利率。3月PMI和BCI指数均较好,长债对于经济改善反应钝化。但是对于3月下旬资金转松反应敏感,导致市场杠杆处于高位,交易结构脆弱。
在他看来,当前的债市环境仍需多一份谨慎。“债券投资策略方面,当前做多债券的胜率偏低,赔率重点是看信用债,配置1~2年的信用债。因为交易策略趋于拥挤,杠杆策略的性价比不高。”
不过,王强松表示,目前权益市场有望迎来拐点,只是修复行情中市场分歧明显,板块短期应有“高切低”的趋势。就上周而言,市场风险偏好维持改善,上证综指突破3300点,“中特估”持续领跑,大盘成长风格占优,北向资金延续净流入态势。机构目前对市场并不悲观,原因在于,前期表现较弱的社服、农林和石化板块有所表现,光伏新能源有所修复,而强势的TMT板块出现分化调整,市场对宏观政策加码、拥挤度切换和行业景气度优势均有所期待。中长期而言,信贷、库存周期依然有利。
交银理财方面则认为,4月A股有望保持上行趋势。当前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没有发生变化,1~2月累计新增社融转正,奠定A股盈利底部,二季度盈利增速将会进入上行周期。该机构认为,4月景气度改善最大的方向应该是TMT、出行链和可选消费,可重点关注AI+行情的扩散。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