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吴楠:建议“防”“检”并举 加强队列研究与居民体检全链条管理

“我国质量高、长期稳定的重点队列仍然有限,对国家制定慢病管理政策的支撑能力不足。”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在《关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国家重点医学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的提案》中指出,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发展前景良好的综合及专病典型队列,推出一套符合我国重大慢病提升需求的重点队列的评估、支撑、转化、进入与退出机制,探索防治技术并提供医疗决策支撑。

另外吴楠在《关于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全链条管理的提案》中指出,在体检方面,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随访到的癌症检出率已经达到千分之一左右,居民“防未病”意识更是逐年增强。但机构的质控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和平台建设仍有待提升。


(资料图片)

因此吴楠建议,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全链条管理,建立“医联体+”,深入推动体检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合作,深化开展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体检筛查数据与后续相关医院对接。

建立并完善大型队列长期稳定支撑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病已成为我国民众健康的首要威胁。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比已经突破88%,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超80%。

国家相关部门也逐渐聚焦当前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等。

在防治方面,吴楠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国家重点医学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据介绍,队列研究即通过纳入足够大的人群,系统收集流行病学数据及生物样本,进行为期数年至数十年的跟踪随访,阐明慢病发病机制,探索高效关键防治技术,提供重要医疗决策支撑。队列研究是医疗领域的关键基础性研究,是国际公认的慢性病研究首选设计。

吴楠表示,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明显、疾病谱复杂的背景,我国开展队列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国质量高、长期稳定的重点队列有限,对国家制定慢病管理政策的支撑能力不足。

“人财物的连续投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研究人群的配合度,多学科和多中心的合作都是队列研究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起步早,成果显著。目前我国对已存续10-20年大型队列的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仍有欠缺,参与人员稳定性不足。” 吴楠指出。

另一难题则是目前我国大型队列缺乏稳定的运维经费支持。吴楠进一步表示,大型队列的建立与维护耗时长、内容繁多、工作量大,从基础流调、生物样本采集和管理、长期纵向随访到科技研发,都需要大量经费作为基本运营支出。目前我国多采取课题组科研立项获得科研经费的方式,但这种模式难以支撑队列高质量运行,更有后劲不足的风险。此外,队列研究成果多为高质量论文,难以完成服务大众的转化。

为此,吴楠建议,针对我国高疾病负担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发展前景良好的综合及专病典型队列,建立“国家重点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

在有较好基础的队列研究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吴楠举例称,北京大学在安阳地区建立的食管癌自然人群干预队列已建立50万人份以上的综合生物样本和流行病学资源库,累计检出了消化道癌600余例(早癌约占70%),可节约医保费用1500余万元;创立的食管癌筛查新方法可提高癌症检出率2至3倍。

对于长远发展国家重点队列,吴楠还表示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队列研究人才的培养,如出台经费和人员管理办法等。

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全链条管理

除了建立国家重点医学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检”“防”并举或许同样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重要意义。吴楠表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防未病”的意识增强,主动健康管理日趋显著,但仍未实现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全链条管理。

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体检规模逐年快速增长。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近三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检查人次由4.44亿增至5.49亿,增幅23.72%,健康检查人次已占到诊疗人次的5.71%。以肿瘤为例,2022年,北京市162.53万体检人员中至少随访到1697人确诊癌症,广州61.31万体检人员中至少随访到637人确诊癌症,已经随访到的癌症检出率约为千分之一。

但目前国家体检机构管理、平台建设等仍存在不足。吴楠分析称,一是体检机构与从业人员的管理需要加强。市场上各类体检机构众多,水平参差不齐,质控标准在执行层面不够统一,体检后各项指标解读与分析更是高度依赖于主检医师的个人水平;二是体检后的疾病诊疗等全链条健康管理相对缺失,“检而不管,等于没查”的情况普遍,以民营体检机构为例,缺失规范化、流程化的便捷通道和转诊医院,过度检查现象常有发生;三是缺乏统一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目前健康信息平台多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而体检机构数据大部分没有纳入,导致个人健康数据不连贯。

为此,吴楠建议,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的质控管理及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以确保机构、从业人员的依法依规执业。“加强对健康体检机构的质量控制,规范健康体检服务内容目录,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同时完善检后健康管理服务目录与收费标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主检医师疾病筛查、诊断能力,并作为其从业资质要求或继续教育培训要求。”

在机构建设方面,吴楠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医联体资源,探索“医联体+”,纳入健康体检机构,加强体检机构筛查与医院疾病诊治的衔接。在尊重个人就医意愿的基础上,实现健康体检初筛异常者向医疗机构转诊的便捷通道,明确流程与收费机制,共享健康数据,保证居民体检、治疗的健康管理过程连续性,提高患者就医效率,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此外,“医联体+”还可以帮助实现医、教、研全方位的“培训-医疗-科研-新技术应用”的良性循环。例如,通过使用患者连续的随访数据,开展相关科研课题;体检筛查机构利用科研产出进行辅助诊断,或开展后续健康管理。

要实现居民健康体检全链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吴楠建议从试点省份数据互联互通进行探索,进而推动体检筛查数据与后续相关医院对接,最终建设各省市,乃至全国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

吴楠在提案中将信息平台建设细化为三点:首先,研究制定体检数据相关标准,规范体检机构的信息平台标准,实现体检机构初筛异常者的数据可被调取;其次,整合不同来源的体检机构和医疗机构数据,实现健康信息有统一平台查询,以便识别整体人群的健康风险;最后,实现健康数据平台大整合。将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与现有的肿瘤发病登记数据库、死因登记系统等相关联,为健康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