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头条丨大型银行和农村机构成为主力军 普惠金融服务难题如何破解?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下称《报告》)指出,在延续较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作为银行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银行业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易观分析指出,2021年,中国各银行业机构普惠小微贷款规模较2020年都有巨大提升,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体量规模显著大于其他。

大型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成为主力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谓普惠金融,即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4456万户,同比增长38%。

在普惠型信贷市场中,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四大参与者。根据易观分析发布的《2022年中国小微普惠数字化进程》指出,2021年中国各银行业机构普惠小微贷款规模较2020年在各银行机构普惠小微贷款规模都有巨大提升。

其中,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2020年增长196760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2020年增长99542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2020年增长78899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2020年增长181371亿元。可以看出,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体量较其他两者更大。

“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很明确,就是支农支小、个人消费和‘三农消费’,其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能够更有效整合当地的资金、资源和相关人才等,在开拓农村市场、小微企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某农商行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有大行在普惠金融领域频频发力,持续发挥“头雁”作用。第一财经留意到,截至2021年末,建设银行普惠贷款余额领跑六大行,高达1.87万亿元。从普惠贷款环比增速来看,工商银行的增速最高,达到了47%,而中国银行增速也达到了44%。从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数方面看,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数最多,为193.67万户,而交行的客户环比增速最高,为43%。

近日,六家国有银行也纷纷披露今年以来的信贷增长及分布情况,其中,普惠金融业务仍为各大行的主要发力点。截至2022年三季度,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近2.3亿元,较上年末增幅为22%;中国银行普惠贷款增长约35%,民营企业贷款增长约18%;工商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超4100亿元,增幅37.6%。

普惠金融破局之道

随着各银行机构纷纷做深做广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长久以来,普惠金融服务都处于不均衡不充分的状态。同时,随着大型银行不断扩大普惠规模,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中小型机构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挤压。”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与破局之道》分析称,小微金融服务运营成本高、费用压力大,而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短、小、急、频、散”,单一客户的服务收益低,难以实现金融服务的规模效益;大行竞争激烈,优质中小微客户被大行、股份制银行通过低价、供应链、场景金融、平台金融、国际业务等优势获取;中小银行本地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实际业务中,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网点有限、人员不足、产品僵化等难题,无法与大行形成差异化获客,只能被迫陷入同质竞争。

那么,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该如何开展?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指出,中小银行可引入和不断完善大数据风控、优化完善供应链金融风控、与保险或融资担保等有风险兜底能力的增信主体开展风险共担等;在获客方面,可与大型软件服务商合作批量获客、打造APP数字平台、深度推进银企/银税/政银合作模式、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

此外,普惠金融发展质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上述《报告》指出,从中长期看,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入推进,居民家庭和个人的金融状况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化解需要不断加强。

为此,央行提出六条对策建议,分别为持续优化小微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可得可及、兼顾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提升普惠金融的发展能级以及平衡好普惠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 普惠金融